王室礼拜堂是格拉纳达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也是艺术、建筑和西班牙历史爱好者必访之地。这里安葬着天主教双王——阿拉贡的费尔南多国王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尔女王,他们的女儿胡安娜一世及其丈夫菲利普一世,还有米格尔王子。
米格尔王子在两岁时去世,生前是卡斯蒂利亚的继承人。他是“幸运的曼努埃尔”与天主教双王长女伊莎贝尔的儿子,后者在分娩时不幸去世。
1504年9月,天主教双王决定将他们的遗体安葬在格拉纳达,并通过皇家法令创建了王室礼拜堂。仅两个月后,伊莎贝尔女王去世,她在遗嘱中表达了希望葬于格拉纳达的愿望,具体地点是阿尔罕布拉宫内的圣方济各修道院。
女王选择葬于格拉纳达,是因为这座城市象征着伊比利亚半岛上伊斯兰统治的最后堡垒。对伊莎贝尔而言,征服格拉纳达是她一生的执念,深刻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
两年后,费尔南多国王去世,尽管他后来再婚,仍被安葬在圣方济各修道院,与伊莎贝尔女王同眠。
1521年,在王室礼拜堂竣工后,查理五世皇帝将祖父母的遗骨从阿尔罕布拉的圣方济各修道院迁葬至王室礼拜堂。
礼拜堂建于1505年至1517年之间,奉献给圣约翰洗者与圣约翰福音传道者。其建造由恩里克·埃加斯(Enrique Egas)负责,前提是必须与格拉纳达大教堂融为一体。
礼拜堂只有一个外立面,其他三面分别与大教堂、交易所(Lonja)和圣器室(Sagrario)相连。其墙体由带有优雅尖塔和镂空栏板的扶壁支撑,顶部装饰着精致的花饰冠带。装饰中还可以看到石像鬼和简洁的窗饰设计,以及分布在整座建筑上的天主教双王的徽章与首字母标志。
费尔南多国王与伊莎贝尔女王的陵墓出自佛罗伦萨雕塑家多梅尼科·凡切利(Domenico Fancelli)之手。这是一座独立式的葬礼纪念碑,呈截顶金字塔形结构。
国王的卧像身着盔甲,披着斗篷,双手持剑,面容雕刻精致。女王则身穿简洁的衣饰,双手轻放在身前,象征着谦逊与诚实。在两位君主的脚边安放着两只狮子,寓意王权与守护。
墓床主体上所刻的主题与君主希望传达的自我形象直接相关。
墓的四周装饰着四个浮雕圆章。位于两端的圆章分别刻有骑马凯旋的圣雅各布(脚端,卡斯蒂利亚的守护圣人)与圣乔治(头端,阿拉贡的守护圣人);另外两个圆章则刻画了基督的洗礼与复活场景。墓床两侧设有一排壁龛,内置坐姿的十二使徒雕像。
在墓的四角、檐线上方,立有拉丁教会四位教父的雕像:脚端为圣奥古斯丁与圣安布罗斯,头端为圣格里高利大帝与圣杰罗姆。
墓的上方,小天使托起君王的纹章,而在脚端刻有铭文,记载着天主教双王——阿拉贡的费尔南多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尔——夫妇合葬于此。
胡安娜王后与菲利普国王的陵墓是由三位雕塑家共同完成的作品:多梅尼科·凡切利(Domenico Fancelli)、巴托洛梅·奥尔多涅斯(Bartolomé Ordóñez)和皮耶特罗·德·卡罗纳(Pietro de Carona)。奥尔多涅斯对凡切利的原始设计进行了重要修改,添加了安放卧像的石棺结构。
墓床的正面保持了典型的结构布局:壁龛与圆形浮雕交错排列。浮雕中描绘了圣经场景——耶稣诞生、主显节、山园祈祷与下十字架。壁龛内的雕像象征神学三德(信德、望德与爱德)与枢德(明智、公正、坚毅与节制)。此外,还有五个象征圣灵恩赐的寓意人物,尽管它们的表现方式不同于传统图像学。
陵墓的装饰中还包含多个人物形象,蕴含不同象征意义。一位体格强壮的男子被认为是基甸,象征基督教传统中的英雄;三位持书人物可能代表智识学科,如算术或修辞;一位身着宽袍的老妇通常被解释为神学;一位位于墓脚的女性可能象征语法;而另一位双手合十、胸前带伤的女子则被认为是圣阿纳斯塔西娅,象征复活。
墓的四角装饰有怪兽形象。这些造型复杂的生物结合了人类躯干、鸟翼、禽身与狮爪,被解读为萨堤尔、海神特里同、斯芬克斯、鹰身女妖或美人鱼。靠近祭坛的女性形象拥有青春优雅的体态,仿佛古典维纳斯;而位于墓首的男性形象则蓄须、表情庄重。每个怪兽旁都伴有一个赤裸的孩童(其中两个带翅膀),正攀附或被抱于怀中,充满动感与生气。
石棺的设计借鉴了古罗马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陵墓四角装饰着王室家族的守护圣徒:胡安娜一侧为圣约翰洗者与圣约翰福音传道者,菲利普一侧为圣安德烈与圣米迦勒。石棺两侧饰有加冕的纹章,由圣约翰之鹰守护并由天使托举。胡安娜的徽章被石榴与箭矢环绕,而菲利普的徽章则佩戴金羊毛骑士团的项链。
王室夫妇的卧像体现出各自的地位与尊荣:菲利普身披盔甲,外穿饰有奥地利、勃艮第、法兰德斯及西班牙诸王国徽章的长袍,披白貂披风,颈佩金羊毛骑士团链,双手握剑。胡安娜则神态宁静、面容理想化,身着优雅的勃艮第风格礼服,手持权杖,颈戴华贵项链。两人的身姿修长、年轻,符合法兰德斯-法国艺术的理想化风格,胡安娜细长的面庞尤为突出。在他们脚边,各自安卧着一头雄狮与雌狮。陵墓中人物的布局赋予胡安娜更高的象征地位,正如她的母亲伊莎贝尔一样。
在陵墓之下,有一座小巧而朴素的地宫,安放着由铅制成的王室棺椁,每一具棺椁都以其主人姓名的首字母加以标识。
格拉纳达王室礼拜堂的主祭坛建于1520年至1522年间,是一件独特的哥特式杰作,由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一世女王下令修建,以纪念她的父母——天主教双王。这座祭坛由菲利普·比加尔尼(Felipe Bigarny)设计,他巧妙地将佛兰德斯风格与文艺复兴的影响融为一体。祭坛主题围绕基督与圣母玛利亚的一生,共分为上下两层、五个垂直部分。
整个祭坛以丰富的雕刻场景讲述了耶稣与圣母的生平,特别突出了关键时刻,如天使报喜、圣诞、三王来朝、受难与复活。每一幕都雕刻得极为精致,构图遵循叙事顺序,引导观者逐步追随基督生平的故事。
在祭坛中央矗立着圣母怀抱圣婴的雕像,这是虔诚的象征,也是整个作品的核心。上方顶端则是复活的基督像,象征战胜死亡与永生的希望。祭坛上还分布着众多圣人和殉道者的形象,使其宗教意义更加深远,每一尊雕像都充满神情与细节,栩栩如生。
比加尔尼的艺术风格以善于捕捉人物的表情与情感著称,这一点在祭坛的每个场景中都得以体现。人物姿态生动,雕刻细腻逼真,既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精致细节,又保留了哥特式艺术的庄严与灵性。
这座祭坛不仅是一件艺术瑰宝,更是天主教双王信仰与虔诚的象征。其坐落于他们的长眠之所——王室礼拜堂内——强化了君权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彰显了当时王室所追求的权威与神圣气质。
格拉纳达王室礼拜堂的宏伟主祭坛是西班牙宗教雕塑艺术的杰作,不仅见证了信仰的传承,也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在西班牙的辉煌发展。凭借其壮丽的结构与细致的雕刻,它至今仍是礼拜堂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与宗教瑰宝之一。
格拉纳达王室礼拜堂的交易所建于1518年,由银行家埃斯特万·森图里翁(Esteban Centurión)资助,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16世纪曾作为商业活动中心使用。其设计融合了哥特式与穆德哈尔(Mudéjar)艺术风格,同时在装饰上展现出浓厚的文艺复兴特色。
经过多次修复,这座建筑如今展现出精美的穆德哈尔式木雕天花板,并陈列着多件艺术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画家弗朗西斯科·普拉迪利亚(Francisco Pradilla)创作的《格拉纳达投降》的复制画,使这座建筑成为通往王室礼拜堂的庄严而体面的入口。
格拉纳达王室礼拜堂的开放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10:00至下午6:30,星期日上午11:00至下午6:30(纪念碑关门时间为晚上7:00)。
礼拜堂在耶稣受难日、12月25日和1月1日关闭。
以下日期实行缩短开放时间:12月24日和31日为10:00至13:00,1月6日为11:00至18:30,1月2日为16:00至18:30。
在举行宗教仪式期间,暂停对游客开放。
由于该建筑具有历史与文物保护性质,其无障碍设施可能存在一定限制,无法进行外部改造。建议在参观前咨询相关无障碍信息,以确认是否适合个人需求。
最推荐、也最为安静的参观时间是清晨。
礼拜堂提供多语言语音导览服务,方便游客深入了解其历史与艺术价值。
王室礼拜堂位于格拉纳达市中心,从城市的任何区域步行前往都十分方便。入口位于前商人交易所(Lonja de Mercaderes),在奥菲西奥斯街(Calle Oficios)上,这是一条从格兰大道(Gran Vía)或天主教国王街(Calle Reyes Católicos)进入的步行街。
由于格拉纳达市中心对私人车辆有限制,无法驾车直达王室礼拜堂。
可乘坐格拉纳达市内公交线路4、8、11、21、33、C31、C32、C34,在“Gran Vía / Catedral”(格兰大道 / 大教堂)站下车;或乘坐C30、C35路,在“Plaza Isabel Católica”(伊莎贝尔天主教女王广场)站下车。
也可以选择乘坐出租车前往。
除导盲犬外,禁止携带任何动物入内。
未成年人须由成人陪同参观,游客应保持秩序与清洁,并以尊重文物的态度行事。
入内后须关闭手机,禁止拍照或录制视频。
馆内禁止饮食及吸烟。
参观时请保持安静,衣着得体,并在室内脱帽以示尊重。
Utilizamos cookies propias y de terceros para ofrecerle nuestros servicios, mostrar vídeos, obtener estadísticas y ofrecerle publicidad personalizada.
Más información en nuestra política de cookies.